考研政治: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7

2018/5/28 9:22:21 来源: 本站
分享:

为了能更好的让考生们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,并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,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了一些模拟题,下面就一起去做题吧。

单项选择题

1.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。”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,这首诗说明

A.主体能够建构客体

B.意识决定物质,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应该一致

C.意识的差异性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差异性

D.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

2.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“不识字的人”;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“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、图表的人。”;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“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。”从哲学上看

A.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

B.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

C.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

D.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

3.2014年以来,个别大学食堂开始引进炒菜机器人。由于火候、时间掌握等原因,使用炒菜机器人烹饪的时间比普通人工炒菜能节省5%-10%,全程自动化控制程序,除了能保障菜肴准时出锅,还具有油烟低、辨别过期食材等特点和功能。这说明

A.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

B.实践工具可以强化人某一方面的能力

C.意识可以创造物质

D.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

4.马克思说:“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,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,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。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,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,自己思维的此岸性。”这说明

A.实践是认识的来源

B.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

C.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

D.实践是认识的目的

5.马克思说: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。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。”这表明人的才能

A.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

B.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

C.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

D.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

6.马克思说:“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,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;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,也会变成物质力量。”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

A.理论是巨大的物质力量

B.由理论指导的行动才能叫做实践

C.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

D..实践是物质化的理论

7 .“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;不临深渊,不知地之厚也。”这说明

A.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、更可靠、更深刻

B.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

C.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

D.认识来源于实践

8 .“见多识广”这一成语包含的道理是

A.认识源于实践

B.认识指导实践

C.感性认识促进理性认识

D.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

9.19世纪法国科学家路易斯·巴斯德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,因发明了传染病预防接种法,为人类和人类饲养的家畜、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贡献。“在观察事物之际,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。” 路易斯·巴斯德的这句名言强调了

A. 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

B. 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,感性经验是不可靠的

C. 认识事物要有理性的指导

D. 既要善于观察事物,又要善于思考问题

10. 当我们在书上看到动物、植物等一个具体概念时,就会在大脑中立即出现一个感性的形象于此概念相对应。这表明

A.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

B.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转化

C.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推理的工具

D.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

11. 古希腊哲学家说:“没有理性,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。”这种观点

A.贬低了理性认识的作用

B.贬低了感性认识的作用

C.强调了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指导作用

D.强调了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作用

12.“对于同一句格言,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,其内涵是不同的。”这反映了

A.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

B.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

C.认识起源于感觉、经验

D.理性认识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且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

13.“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;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,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;他对没有对矿物学的感觉。”从哲学上讲,这段话说明

A.人的感觉是先验的

B.意识建构认识对象

C.人的感觉是包含理性的感觉

D.事物的本质取决于人

14.“观察渗透理论”是美国科学家汉森提出的著名命题。在这个命题指出,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,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,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。“观察渗透理论”的命题指明的哲学原理是

A.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

B.理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

C.意识具有控制人的生理活动的作用

D.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

15. 法国的笛卡尔、荷兰的斯宾诺莎,是哲学史上的“唯理论”学派的代表,认为“感觉给人以欺骗”。英国的培根、霍布斯则是“经验论”学派的代表,主张“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,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”。这两大对立派别长期争论不休,它们共同的错误在于

A.否认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

B.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

C.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

D.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

16.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。中国古代的主流观点认为,地震是“阴阳失衡”所致,与人类、特别是帝王的不作为有直接联系,是上天对人类的一种警告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测工具的更新,目前人们已经对地壳运动有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和理论模型,但仍无法完全掌握地震的规律,也无法预测地震的发生。这说明

A.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

B.人们只能认识个别的、有限的东西

C.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

D.人类无法充分认识客观世界

17.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,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“天圆地方”、“圆球体”、“扁球体”和“不规则扁球体”的漫长过程,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,体现的哲理是

A.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

B.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

C.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

D.真理是多元的

18. 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,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。2011年9月,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“中微子超光速”现象,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,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。材料蕴含的哲理是

A.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

B.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

C.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

D.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

19.人为什么打哈欠?解释很多,似乎没有一种经得起严格的科学审查。美国《大众科学》月刊网2014年7月29日发表文章对此进行了阐释。一种说法是,打哈欠能促进颌、颈和窦的血流,在吸进一大口气时带走热量,从而给脑部降温。反对意见则指出,热天打哈欠不如冷天频繁。还有一种假设认为,打哈欠充当身体活跃起来的信号,是让我们保持警惕的方式,但这一假设又缺乏有力的科学证明。上述现象说明。

A. 人们的认识过程是封闭式的循环

B. 人们的认识过程是直线式的前进

C. 人们的认识过程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

D. 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企图发现“永恒真理”、“终极真理”的过程

20.科学家牛顿曾有一度是热心股民。他经过精确研究和计算后,投入全部资金,买了当时一家热门的股票。短短数月,股价飞涨,最高曾涨到8倍,牛顿喜不自胜。不久,风云突变,一夜之间,股票泡沫突然引爆,牛顿措手不及,根本来不及脱身,全部砸了进去,股市给贪心的牛顿开了个大玩笑。最后,他只好无奈地感叹:“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,却算不准人类的疯狂。”牛顿炒股的失败表明,人们对事物的认识

A. 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

B. 不会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

C. 往往是一次性完成的

D. 不受历史条件的制约

  2024考研人数已公布,达438w,考研热度依旧火热!如何备战2025考研?哪个考研专业适合自己?在职考生如何备考?考研知识点繁多,择校困难大,和海天考研咨询老师聊一聊。网课面授多项选,专业辅导1对1全年集训随时学!

中间广告图.jpg

活动专题